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福鼎白茶的历史起于何时?
- 2、福鼎白茶的生产历史知多少?
- 3、“中华老白茶”的历史
- 4、福鼎白茶饼的发展
福鼎白茶的历史起于何时?
中国的白茶起源历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六十年(1796年),据张堂恒在《中国制茶工艺》中的记载,当时福鼎的茶农使用普通茶树品种的芽毫制作银针,这一事件被普遍认为是白茶的创始时期。关于白茶的起源,学术界存在争议。
中国著名茶学家张堂恒在《中国制茶工艺》中记载:“乾隆六十年(1796年)福鼎茶农采摘普通茶树品种的芽毫制造银针。”茶界一般都把1796年定为白茶创始时间。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?茶学界也有不同的观点。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。
福鼎,以其卓越的白茶闻名于世,而其白茶的历史起源则追溯至中国悠久的茶文化长河。据茶学专家张堂恒在《中国制茶工艺》中的记载,福鼎白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乾隆六十年(1796年),当时茶农开始采摘普通茶树品种的芽毫制作银针,这一事件被视为白茶的正式开端,被茶界普遍接受。
福鼎白茶的生产历史知多少?
福鼎白茶的历程始于150多年前,早期的白毫银针采自菜茶茶树,大白茶的发现推动了制茶技术的革新。1885年,以大白茶芽制成的银针开始外销,标志着白毫银针的诞生。
白茶,以其独特的白色外观,源自一种稀有的茶树。白茶的生产历史悠久,已有约200年的历程。这一古老的传统起源于福鼎县,当时,福鼎大白茶以其茶芽叶上覆盖的白茸毛,成为制茶的理想原料。在福鼎大白茶的助力下,人们首次尝试用茶片来生产白茶,开启了白茶的辉煌历史。
福鼎白茶之祖至少有1200年以上历史,如果再将它与古老而又多样的区域文化和民俗(如畲族)饮茶法,以及隐藏在深山谷地的饮茶风情,还有太姥山道教文化结合起来,福鼎终将成为当今人们求新、探知的仙山、名境(生态)和佳茗共存之地。
中国茶叶历史上的白茶起源于上古时代,人们发现其药用价值后,将新鲜的茶芽叶晒干储存,主要用于祭祀和医疗用途。据陆羽在《茶经》中的记载,白茶山位于古代永嘉(今温州)东三百里处,而现代茶学专家陈椽教授考证,福鼎太姥山是中国白茶的原产地。
“中华老白茶”的历史
白茶因此成为药用成分,如万应茶,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,最初由福建灵源祥寺的沐讲禅师创制,后经卢曾雄提炼完善,成为东南亚等地广受欢迎的药茶。
太姥山老白茶的历史传承早在唐代,茶叶大师陆羽在其《茶经》中提及的白茶山,据专家考证,即为太姥山。据陈川、张天福等学者的研究,白茶的历史可追溯至隋朝,甚至更早。考古发掘的宋代鲁家墓中发现的30多种顶级白茶芽,进一步证实了其在福建福鼎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。
明代田艺蘅在《煮泉小品》中详细描述了生晒制茶技艺,这正是白毫银针的制作方法,强调了自然晾晒的重要性。明代文人周亮工的诗作,更是为太姥山大白茶母树增添了诗意,鸿雪洞中至今留存的石刻记录了这段茶文化的历史。独特功效太姥山老白茶具有丰富的健康益处。
总之,老白茶是指储存了三年以上,经过陈化过程的白茶。其产地主要集中在福建、浙江、湖南、云南等地。长时间存放后,茶叶内部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,香气和口感更加丰富迷人。在福建福鼎,老白茶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,加上长年的陈化时间,使其品质更为优越。
与常规茶叶不同,白茶的保质期远超两年,越陈越香。老白茶,如存放五六年的,就被视为珍品,而存放时间更长的,如二十多年的,更是稀世之宝。其药用价值随着年份的增长而提升,因此,老白茶不仅是饮品,更是收藏的佳选。
老白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白茶,也是一种经过加工和储存,能够产生特殊香气和口感的白茶。老白茶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和福鼎市等地,选取采摘自野生的大叶白茶树,采摘后进行简单的萎凋处理和晒干,然后经过长时间的贮存和发酵,形成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。
福鼎白茶饼的发展
在2000年,随着普洱茶在广东市场的热销,特别是七子饼茶深受茶客喜爱,福鼎人开始尝试将福鼎白茶原料采用普洱茶饼的压制方式,试图在市场上推广。然而,由于白茶原料处理工艺与普洱茶不同,压制成的茶饼松散且形状不规则,初期在市场上并不被广泛接受。
关于福鼎白茶压饼的起源时间,有学者认为可能始于明代末年。据《福建地方志》记载:“明末清初,福鼎大湖、上周、佳阳、点头、白琳等地百姓开始以压制白茶饼为业,其后向浙南一带发展。” 这一记载说明,在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期间,福鼎白茶的压饼工艺已经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壮大。
“一般而言,福鼎春茶的生产时间会持续到6月份,此后福鼎白茶的生产就基本停止了。但今年,福鼎白茶的生产周期持续到了夏秋季,主要原因是福鼎企业要用夏秋季的茶叶原料制作白茶饼。